來自《中国证券报》的報導:近期原油价格下跌,有色金属价格下跌,钢材价格下跌……价格下跌似乎成了近期主要基础性商品的主调。
国际原油价格从7月3日的最高点146.08美元/桶,跌至8月25日的114.03美元,跌幅达22%;铜价格从7月3日的阶段性高点8825美元/吨跌至最低8月12日的7150美元/吨,下跌了19%;钢材价格也从7月份开始回落,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7月份环比下降0.22点。
业内人士分析,商品价格的运行是波动性的,近期价格下跌是其内在规律的要求。近两三年来,主要资源类和基础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累计涨幅十分可观,调整不可避免。
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成为本轮调整的契机——西方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效果显现。价格是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各市场参与方对未来的预期改变,在国际市场上反映出来的就是主要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其价格走软。
业内专家提醒,次货危机远未结束,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正在显现出来。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日益明显,今年第一季度GDP仅增长0.9%,第二季度增长1.9%。尽管二季度数据好于一季度,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的报告仍然认为,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将放缓,预计2009年经济复苏速度将非常缓慢。
就我国来说,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效果已开始显现。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显示,2008年7月份指数为114.7,低于去年12月份的121.3,略高于去年7月的113.3。从投资情况看,今年1-6月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552亿元,同比增长27.9%,而去年同期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2155亿元和28.2%。尽管绝对额仍在增加,但增速已有所放缓。
此外,近年基础性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刺激了企业的大规模扩产,供给在不断扩大——铜矿、铝矿、铁矿等产能都在扩大,这也促进了供求关系的改变。
经济增长是周期性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呈现出周期性涨跌。如果美国经济明年仍表现比较疲软,我国经济虽然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过快的增长将被控制。这将进一步影响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基础性商品的供求关系,并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今年乃至明年,国际国内市场基础性商品价格以及与现货相联系的期货价格将受到更大的压力,波动性下跌或将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