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的《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面对目前的形式,我们提出了3个疑问:“沿海钢铁”是不是发展趋势?“大钢企”能否解决重组困境?地方政府的动力何在?
“沿海钢铁”是不是发展趋势?
7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前5个月钢铁行业运行分析》。该分析报告说,“随着河北曹妃甸京唐钢项目、鞍钢营口鲅鱼圈项目的建成及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钢铁项目获得批准,我国钢铁工业向沿海布局的趋向更加明显。”
该报告直接肯定了中国钢铁行业正在上演的两场大重组。6月25日,“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该小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联合组建,旨在打造“广西防城港千万吨钢铁基地项目”。
仅仅三天后的6月28日,致力打造“广东湛江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的广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钢铁)正式挂牌成立。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以现金出资286.88亿元,在广东钢铁中持股80%;广东省国资委、广州市国资委以韶钢集团、广钢集团的国有净资产出资71.72亿元,合计持股20%。
推动这两个“沿海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的是中央政府。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同意广西与武钢、广东与宝钢就上述两大钢铁基地开展前期工作。
国家发改委在下发的通知中称,沿海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是落实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举措。2005年7月20日正式公布的中国《钢铁产业政策》提出,“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条件,结合产业重组和城市钢厂的搬迁,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钢铁向沿海转移是大趋势。”6月2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生产力布局的不合理。“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这些铁矿石主要依靠海运,而目前钢铁企业绝大部分生产能力在内陆”,降低运输成本是推动沿海钢铁产业发展的动机。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基本原料。世界铁矿资源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国。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早已对此作出了规划:“从矿石、能源、资源、水资源、运输条件和国内外市场考虑,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钢铁企业应结合本地市场和矿石资源状况,以矿定产,不谋求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
“从宝山港运到邯郸,每吨增加近一百元的成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河北某民营钢铁企业供销科科长赵大明粗略一算,得出这个数字。钢铁行业需要计算的成本还包括铁矿石到港卸货后产生的堆储费用。
“广东湛江千万吨钢铁基地项目”的具体选址点是湛江东海岛。早在十多年前,为了开发东海岛,湛江市就设立了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全区面积428.2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0.3万。全岛地势平坦,自然标高一般在4米—14米。据试验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东海岛海岸线长148.9公里,北部的蔚律港水深为26米—42米,可同时通航两对30万吨级以上的货轮或50万吨的油轮。
而在世界地图上,湛江港是中国内地通往大洋洲、东南亚、欧洲、中东、非洲等地航程最短的口岸,比国内其他沿海港口具有更加显著的地理优势。现有的湛江蔚律港具备建设30万吨干散货码头的优良条件。作为稀缺资源,这样的天然良港在东南沿海地区并不多见。
在整个中国的海岸线上,这样的天然良港也数量有限。目前正在筹备或建设的“沿海钢铁产业基地”,将其选址分布在了营口、天津、日照、上海、湛江等五个沿海区域。
“这些沿海地区还有非常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和海洋资源,这对于能耗大户钢铁行业非常有吸引力。”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肖力告诉本报记者,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正在建设的鲅鱼圈沿海钢铁产业基地将使用大量“绿色能源”:厂区照明用电采用风力发电,生活用热水采用太阳能供热,并将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提供部分生活用水。“仅三台风电机组年总发电量就能达到825万千瓦时,再加上余热余能发电,绿色发电占到总用电量的48%。”
“大钢企”能否解决重组困境?
现有的钢铁企业还不够大?
国企改革十年以来,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成绩令人瞩目,其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潜力打造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现在钢铁企业面临着还要不要发展的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会长、顾问吴溪淳在4月30日的一次大型行业论坛上,“大声呼吁”与会者认真看待这样的问题。
吴溪淳特别提到了2005年米塔尔集团收购湖南华菱管线事件。“钢铁行业‘狼来了’风潮来得要更猛烈些。”2006年,世界钢铁产量排名第一的米塔尔集团与排名第二的安赛乐集团合并,形成一个横跨五大洲、产钢规模1.2亿吨,占全球市场份额10%的钢铁“巨无霸”。而2006年中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全年钢产量为4.19亿吨。国内钢铁行业排名第一的宝钢集团钢产量刚超过3000万吨。
“世界钢铁巨头对中国‘虎视眈眈’。”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理事李肃告诉记者,俄罗斯谢维尔、印度塔塔,以及韩国浦项、日本JFE等都对并购中国钢铁行业兴趣盎然。
相比之下,却是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履蹒跚”。2005年以来,除了唐钢与宣钢等重组为新唐钢、武钢兼并鄂钢和柳钢、攀钢重组成都无缝和长城特殊钢外,国内没有重大的兼并重组结果。
“一些企业名义上实现了联合重组,实际上联而不合,各家仍然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独立规划发展,并没有真正发挥企业整合的作用”;“最大的企业年产3000万吨,与中国这个年产4亿吨的产钢大国不相适应”;“我国多数钢铁企业规模较小,如不抓紧有利时机进行联合重组,将面临被外资收购的被动形势。”3月26日,在济钢、莱钢整合组建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揭牌仪式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面对千位嘉宾再次“大声呼吁”。
“技术和产业结构才是竞争与并购的关键所在。”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合伙人及副总裁林昭宪认为,企业层面的技术改造,以及国家钢铁战略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大兼并、大重组的根本动力。因此,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开宗明义指出,“今后发展的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当前的技术升级迫切需要完成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标准。”据河北某民营钢铁企业中层干部介绍,自2006年以来,钢铁行业的大发展也给了民营钢铁企业一个好行情。根据河北省冶金协会数据,2007年,河北民营钢铁企业总产量超7000万吨,占河北省总量的67.12%;民营钢铁企业完成主营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占比超过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