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2008年铁矿石谈判已过了6月30日的大限,虽然中国钢铁企业代表宝钢尚未与澳矿企必和必拓达成协议,但各方预期其谈判结果不会超出力拓涨幅。
而据《日经新闻》报道,日本企业在6月30日与力拓集团达成2008年度铁矿石价格协议,接受块矿价格上涨96.5%,粉矿价格上涨79.88%。
至此,2008年铁矿石谈判接近尾声。
这是宝钢参与铁矿石谈判以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日本企业与VALE达成的首发价格被推翻,使铁矿石谈判在亚洲市场首次出现了两种长期协议价(澳洲价和巴西价),同时出现了不同品质矿不同涨幅的先例。北京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此前甚至公开表示,当前谈判结果意味着以往的谈判惯例“寿终正寝”。
更需注意的是,必和必拓此次要求的新机制——铁矿石价格指数正在筹备中,其拟借用可灵活跟踪价格变化的工具改变当前的一年一度的长协矿谈判定价体系。
现行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始于1981年,在27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规则。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此前曾表示,历史上除1993年和2000年外,其他25年均完全遵从上述“同涨幅”定价原则。而仅有的两次例外是因为首发定价的矿山SNIM年供应量低、缺乏代表性,因而三大巨头才另行定价。
“上述情景出现,与上游企业集中度高、中国铁矿石需求增长强劲、印度铁矿石出口关税增加15%的宏观背景有关。”中钢集团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其次,与我国铁矿石海运能力严重不足有关。截至2007年底,我国拥有的铁矿石海运的主力船型好望角型船数量占全球总量的4.2%,而我国进口铁矿石总量占全球海运贸易总量将近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