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由我国政策造成的隐形进口垄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商务部实行铁矿石进口资质限制。目前拥有进口资质的企业低于120家。知情人士甚至称,这其中只有30家钢厂能够拿到真正便宜的基准价。而按照中钢协的统计,中国现有大小钢厂6800家左右,贸易商有20万家。这些有资质的企业进口铁矿石后部分自用,部分倒卖给没有长期协议资格的中小企业。而倒卖矿,构成推高矿价的因素之一。
更何况,部分企业囤积居奇。至今年5月中旬,近8000万吨铁矿石压港。据推算,三大矿企总共有3000万吨以上的铁矿石进入现货市场,这也造成了长协矿谈判桌上,供方认为“中国市场价格高”的口实。
此外,需求方的消费推动也是不小的因素。2007年力拓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18%强,同期必和必拓的这一数字约为20%,而中、印的强大需求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另外,某钢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国钢铁企业集中度不高,沟通机制尚待完善。
“之前大家主张早点结束,别拖太久,并拟定了逾60%和逾70%两种可接受的涨幅。当时澳矿企的开价也并没有达到90%多。在与力拓签定的协议中,PB粉矿、杨迪粉矿在20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这个幅度是大家事先衡量过的,但PB块矿上涨96.5%,是很多企业没有想到的。”上述20家左右企业中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过,目前协议矿价格仍低于现货矿价格,据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士宝测算,二者仍有50美元左右的价差。张士宝及其他多位分析人士或专家表示,此次成本上涨有限,钢铁企业能够转嫁。
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今年因原料上涨成本增加约60亿元,通过内部挖潜等方式可消化30亿—40亿元。中钢贸易公司副总经理冯水军亦称成本上涨对公司今年利润影响不大。
据了解,此次铁矿石谈判中方的成果之一是,未答应“加收海运费”和“以到岸价结算”,铁矿石谈判机制的基础没有完全被颠覆。
只是,今年开了口子,明年铁矿石谈判巴西会不会比照“力拓价格”再漫天要价,“三对三”的谈判以后会不会全部变成“单对单”?以及“什么样的底线才是我们真正的底线?”仍令人深思。
|